讀者投書

日前有臉書瘋傳一位老先生離世後留下來的故居,外觀不起眼,進入房屋後竟別有洞天,從一樓到三樓在房屋的每一處全都畫滿。據發文者表示:「這位屋主好像只有國小畢業」、「這讓我想到/很多台灣的古厝,後代子孫希望由政府來保存的比例好像不高/藝術文化的價值養成,在早期的國民教育裏,顯然是不存在的。」

(知音難尋,頭城老翁留下寂寞巨作離世|圖片翻攝臉書 于永傑

藝術文化價值的養成,與過去相較之下的確提升很多,然而換個角度看:現今國小、國中的確多了很多藝術文化教育的課程,如宜蘭復興國中成立已久的少年劇團、舞蹈班等等,然而升學主義掛帥的思想似乎仍未從國民心中下放。因此許多國小、國中階段有藝術天分的孩子,在面臨升學難題時,也經常被父母、或者整體環境的意念左右,因而放棄藝文方面的經營。換句話說,台灣現在於義務教育上的「藝文」一塊的確有在努力,可惜的是這份努力會在成長過程中一再被稀釋、斬斷,被認為是:「有錢」才能去發展的天分,或者走向極端,產生:「從事藝術無法養活自己」的意象。

(知音難尋,頭城老翁留下寂寞巨作離世|圖片翻攝臉書 于永傑

在頭城這棟被畫作填滿的房屋中,其中更讓人留意的是牆面上的字:「春夏秋冬,無聊人生」。一位擁有巨大藝術天賦的先生,身心與靈魂都被放在這幢屋子裡,得不到知音的結果,是他的才華被巨大的時間洪流沖逝著,與孤獨共處,在逝世以後才因子女有意出租/售出,才得以曝光。不禁讓人想問:21世紀的台灣,這樣蹲距一隅尋不得知音的人,難道真的不存在了呢?

(知音難尋,頭城老翁留下寂寞巨作離世|圖片翻攝臉書 于永傑

延伸閱讀:

少年劇團的未來,就在當下:專訪表演藝術老師 張綺仁

那些閃閃發光的,大概就是所謂的「才華」吧:專訪表演藝術老師 卓子文

.讀者投書,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