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父親的手上接下吊車公司,陳乃維其實是順從兒時的夢想:「我從小就想學,可是父親說太辛苦不讓我碰。」但他仍執意,剛滿20歲就去考移動式起重機操作人員的執照,還不讓家裡人知道。之後他走過教育學程、又繞進建設公司待了數年,最終仍沒離開吊車環境。近年總算接手父親的事業,這才發現:「父親不是不給我做,是真的太辛苦了。」

(從父親的手上接下吊車公司,陳乃維其實是順從兒時的夢想|本新聞中心 攝影)

陳乃維解釋,以工地現場來說,吊車等駕駛人員應屬最為「輕鬆」的角色,相對其他賣體力之人,他們需要的是經驗積累與吊車技術專長。然而,體力上的苦可以免除,卻得時時承受心理上的壓力。「會出動吊車的場合,一定是有人搬不動的重物,或者到不了的高度。」重力加高度的結果,就經常發生危險事故。

他舉個例子,雖然不是發生在自家公司,但相關人員皆知情:「幾個月前才發生一場意外:吊車臂桿升高讓建築工人在外側施工。這對我們來說應該是最容易的工作,因為載「人」絕對沒有其它貨物(例如消波塊、鋼筋)那麼危險,不過那時還是出事了,網子整個翻覆,工人從六層樓高的地方掉下來。」他嘆一口氣,說:「即便是再容易的工程,眼睛都不能離開吊物。」很基本的道理,然而愈是基本、容易的工程,似乎愈容易被粗心忽略,是以類似狀況屢見不鮮。

(即便是再容易的工程,眼睛都不能離開吊物|本新聞中心 攝影)

類似這樣的壓力,是吊車駕駛身心最沉重的負擔,因此比起體格、體力,陳乃維認為駕駛人員更要緊的是「脾氣」。「做這行的人,一定要溫和。」他解釋,有些客戶很急著處理事情,但駕駛若一跟著急,恐怕會造成更大的危險,因此無論處理多麼棘手的案子,都得保有耐心、平靜地處理。

除此之外,如重大災害等事情,吊車也得第一時間得前往。陳乃維說:「像是去年南方澳大橋倒塌,這種救災行動我們能幫就幫,出動所有吊車。」有些人見此,甚至會揶揄說:你們可趁機藉此發一筆橫財啦?「救災財我才不賺。」他堅定地道:「那些事都有公定價,不會說在這種時候哄抬價格。」

(「做這行的人,一定要溫和。」有些客戶很急著處理事情,但駕駛若急,恐怕會造成更大的危險|本新聞中心 攝影)

於這領域,公共工程乃最主要的收入來源。雪山隧道的開通以後,大型工程愈來愈多,吊車的需求也與日俱增,競爭卻更加激烈。隨著蘇花改完工,接下來許多人就是等著宜蘭鐵路高架或者高鐵直通宜蘭一事是否定案。外界有些人對環評問題存疑、又或者對此交通建設的必要性不很確定,然而對陳乃維來說,每一次的公共工程都是能否維持生計的重要決策。

所謂的「利」,大多時候直通錢財,然而某些時刻往往意指溫飽之事,這部分陳乃維無從評斷,也無法干涉在上位者的工程決策。回到做開始所謂的「壓力」之事,其中或也包藏著這樣的無奈。

吊車駕駛 陳乃維 朗讀《做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