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許見過、又或者曾聽說過,昔日一走出宜蘭車站,映入眼簾的即是護城河水道,沿途柳樹垂落,景色如詩如畫。歲月流逝,宜蘭市護城河被道路填平過後又擇部分重見天日,渠道具體上雖然失去了「護城」的作用,卻進一步守護著歷史、文化,也守護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近年隨著宜蘭市公所推動水岸景觀計畫,在中山公園護城河河道兩岸種植垂柳,昔日詩情畫意地景象再現,這條於日治時期被稱「八千代川」的水岸,彷彿穿越時光親臨眼前。
中山公園護城河|本新聞中心 攝影)
 
作家舒國治曾經說過:「宜蘭的事務,就是水的事務。」乃因宜蘭多雨潮濕,在地人與水的關係密切;而柳的諧音乃「留」,古人折柳送別示意留人,而種植於護城河沿岸的柳樹似乎也讓更多人逗留周邊,從容散步,感受城市裡的平靜悠閒。
化龍一村護城河|本新聞中心 攝影)
 
宜蘭市重見天日護城河位置有三處:化龍一村、光復國小、中山公園,其中位於「中山公園」處的護城河道,位於市中心,距離宜蘭火車站僅500公尺左右,附近有小學、市公所等等政府機構、南館市場及新月廣場,可謂鬧中取靜。而河道設計者正是帶領台灣首次進入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田中央設計團隊」,此為團隊與公所共同合作的宜蘭維管束計劃的其中一環:若將宜蘭比喻成一片葉子,那麼以公共建築復甦的歷史景致、文化面貌,則是植物的養分,飽滿了葉子的紋理,使得枝葉更加茂盛。
光復國小護城河|本新聞中心 攝影)
 
宜蘭市長江聰淵進一步說明:「當初在設計河道的時候,團隊特意採用『壓箱石』來蓋,而非單用水泥等原料。壓箱石是古時台灣人到中國做生意,為了使經過黑水溝的船身不致翻覆、平安返家,而放在船艙的石頭,如今這些壓箱石填在新護城河的牆面上,有歷史承襲的意義,也有我們對城市平安的期望。」
當初在設計河道的時候,團隊特意採用『壓箱石』來蓋|宜蘭市公所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