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宜蘭美術館的展覽《回.家-阮義忠影像回顧展》,讓生於頭城的攝影大師阮義忠回到了故鄉。許久未歸鄉,當時策展的他有些情怯,卻又帶著某些肅穆與莊嚴,道:「我心想,一定要挑些從來沒有展出過的照片給我的故鄉。」

然而展覽無數,攝影集亦出了好幾本,真的有尚未問世的照片嗎?答案是:多的不得了。

(攝影師阮義忠|郝御翔 攝影)

他整理了一系列遊子回到蘭陽平原的照片,於開幕現場講了一段話,當中提到:「我的作品已經回家了,可是人還沒有。如果有機會的話,我很樂意將工作室搬到宜蘭。」原以為是遊子的客氣話,卻在宜蘭市長江聰淵的催化下,真的將阮義忠請回宜蘭,把舊時員工宿舍區的福州巷改建為展區,嶄新的工作室於二樓就位!

(阮義忠老師於他的工作室|郝御翔 攝影)

為了推廣阮義忠的攝影,市公所原先預計將此展覽區命名為「阮義忠故事館」,然而繞來想去,「把焦點環繞在我身上太可惜了。」阮義忠說:「以前的展覽都是在展現我個人的藝術證明,現在想做的,是證明台灣的藝術。」此話霸氣十足,語氣卻溫柔平穩。於是乎,中間又加上了一個詞:「台灣」--「阮義忠台灣故事館」正式定案,這個經年旅居海外、外縣市的遊子終於回家了。

(攝影師阮義忠|郝御翔 攝影)

從文學到藝術,從建築工程到老街日常,有原住民文化也有科技研究,阮義忠的照片不只遍布台灣各地,甚至是各個領域細節。這些照片唯一的共通點為:皆是他心之所向,無論是受好奇、感動、或者其它動力驅使,每一張快門都像是貼合著他的心跳,使得如今站在照片面前的我們能夠感到一陣微幅的心動,那是因為從阮義忠的照片裡看到了自己的老家,因為從裡頭看見了認識的人,也是因為看見了再也無法回頭顧盼的、過去的台灣,而這一切全都凝縮在阮義忠的照片裡頭,我們能夠於光影中看見時代的軌跡。

(老街,淡水,1975|翻攝《影像文化資產叢刊:時代的見證》頁41)

 

(兩女孩,清水祖師廟前,淡水,1977|翻攝《影像文化資產叢刊:時代的見證》頁53)

 

(指導舞者排練的林懷民,1977|翻攝《影像文化資產叢刊:時代的見證》頁90)

阮義忠台灣故事館誠如他所言,並非彰顯個人的藝術價值,而是讓人看見台灣,是以阮義忠當初設展時便大膽發想:「邀請海內外不同的藝術家共同駐展對話。」以2020年的最新展覽為例:由阮義忠早些年拍攝的「台灣水產養殖先鋒 廖一久」為主角,請來從事國內魚拓藝術超過30年的嚴尚文老師展覽其「魚拓之藝」。

《阮義忠台灣故事館》第9檔展覽開幕典禮|宜蘭市公所 提供)

「小事也要好好做。」這是阮義忠經年累月的處世哲學。在國內外設展無數,他說自己走過這麼多國家,因此更能理直氣壯地說:「台灣的美,不輸任何地方。」回到故鄉,留守在總人口只有十萬的宜蘭小城,明明是這麼小的城,卻於此將展區稱為「台灣」故事館,彰顯的不是他的自負,甚至不是他的藝術高度,而是他對於這塊土地的認同與理解。願能把藏在鏡頭裡的記憶悉數釋出,讓此刻的台灣能與昔日接軌。

這位宜蘭遊子不是隻身返家,阮義忠帶著整個台灣回來了。

(攝影師阮義忠|郝御翔 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