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少子化影響,全台各地人口數幾乎都緩慢下滑,只有少數新興市鎮能夠吸引人口移入。以宜蘭來說,五結鄉正具備了這樣的潛力,從108年1月統計的39514人,到111年已經來到40517人,三年來人口成長超過了一千人,是什麼原因讓五結鄉展現了人口向上的活力呢?

「心願力行,亮麗五結。」專訪的過程中,五結鄉長沈德茂不斷提起這項願景,他希望透過各類型貼近鄉民需求的施政,打造充滿正向能量和溫暖希望的五結鄉,讓各個年齡層的鄉民都能獲得完善的照顧。

《禮記》中所提到的理想:「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就非常接近沈德茂對於五結鄉發展的期待。

「心願力行,亮麗五結。」專訪的過程中,五結鄉長沈德茂不斷提起這項願景|圖:記者陳彥任攝

優渥福利  五結宜居

「我們這是有一整套的,只要男女雙方都設籍在五結鄉,我們就補助一對一萬元,希望鼓勵適婚年齡的朋友可以趕快找到歸宿。」

透過結婚的補助,讓鄉民更有結婚意願,在順利結為連理之後,五結鄉還推出一連串的社會福利,一環扣著一環,支持年輕人一圓成家的夢。

「現在孩子雖然少,但他們是台灣未來的棟樑,還是要把孩子列為重要計畫。在五結鄉生育每一胎補助2萬,育嬰2年每個月1千元,幼幼班第一胎一個月補助4百多塊,第二胎以後免費。」

多項優渥補助的內容,讓五結鄉成為了不少人願意遷入成家的選擇。此外,在教育的發展方面,不論在硬體或軟體的挹注上,鄉長沈德茂同樣重視,並投注大量的時間與心力,為提升鄉內的教育品質把關,畢竟成就每一個孩子,就是厚植國家競爭力。

五結鄉長沈德茂,將帶領民眾經過孝吉橋沿著五結排水自行車道一起參與健行活動。|圖:五結鄉公所提供

從小扎根  國際接軌

「為了讓孩子在五結鄉能有很好的成長,我們現在推雙語教學,英文和才藝都要並進,我們現在也要新建八間教室,希望孩子在英文和才藝都有專屬位子上課。」

沈德茂認為,孩子的教育必須從小扎根,從幼兒園開始培養國際化的視野。除了正在興建中的八間教室,沈德茂更透露,正在規劃的幼兒運動場已經有了眉目,在五結鄉有約六百坪的土地,未來將會規畫成為幼兒的體育館及演藝廳。

「孩子的成長環境,從幼教就要開始準備,我們五結鄉幼兒園有六百多個小孩子,希望他們從中班開始就要不斷上舞台表演,從小就要開發他們的智慧和膽識,未來的演藝廳就提供了這樣的空間。」

從幼教開始,透過鄉公所的力量一步步的支持,包含幼兒園娃娃車的設置、開放課後留園的申請、鄉內國小各類設施的支持,沈德茂更提出,現在五結鄉國小國中有獎助學金,未來期望連同離鄉外出讀書的高中生、大學生以及碩博士生,也都可以設置獎助學金,給予外在學子幫助的力量。

「我們在五月就要提出新的獎勵辦法,希望鄉親在外面讀書向上,也可以感覺家的照顧,我們應該要減輕他們的壓力,他們的成就就是五結鄉的成就。」

五結鄉採購「幸福巴士」服務偏鄉長者、行動不便者|圖:五結鄉公所提供

社區關懷  老有所終

營造認同感、光榮感,是沈德茂相當重視的,也因此他規劃的福利政策從出生開始,一直延續到長者,甚至包含弱勢,都是環環相扣,讓社會福利不間斷。

「希望讓五結鄉人人有飯吃,我們從108年完成物資銀行設置,不管中低收入戶或者貧困或者臨時有需要,都可以到社會課申請,原則上是兩週可以拿一次,如果用不完也可以拿回來換,不要直接丟掉,物資來自不易,大家都要珍惜。」

除了弱勢可以在物資銀行中獲得基本的溫飽,沈德茂指出,長者也該要被妥善關懷,包含設置關懷據點、關注長青食堂的用餐環境都是他極力關注的,希望透過硬體的改善,讓志工能夠有好的環境來煮菜,讓長者共餐能夠安心、放心。

「在環境上,如果有需要,鄉公所都會全額補助來做改善。若米不夠了,鄉公所也會有補貼。如果據點初期沒辦法馬上自己來烹煮,我們也協調社區和鄰近自助餐配合,期待他們慢慢有能力來自己煮。」

有社區力量的陪伴和關懷,在家安老才是長者的一大幸福。而老有所終的理想,也一直延續到身後事,公墓公園化也是沈德茂關注的一大焦點,五結鄉目前已經在進行遷葬聯繫作業,預計新的納骨堂就會接著來進行興建。

「111年我們主要要來推動公墓公園化,從去年開始推動之後,現在已經有四百多位先祖在暫厝區,預計115年暫厝區能移到納骨堂使用,希望先祖能有優質且良好的環境繼續受供俸,也方便鄉親們來緬懷。」

其他包含鎮安村溪濱公園的的足球場設置、國道五號下的風雨球場、五結排水設置花樹廊道、各大橋梁的燈光雕塑、鄉史館的文獻史料收集、五結中路的徵收拓寬,沈德茂一一點出來,都是今年的重點施政目標。

五結鄉長沈德茂(右二)與代表會主席廖啟賢(左一)今出席點燈記者會|Hi宜蘭新聞中心攝

溝通互動  正向溫暖

專訪接近尾聲時,沈德茂的電話響起,他熟練的按下接聽、開啟擴音,仔細聽完鄉親的問題之後,引導他去找相關科室處理,對於他來說,這樣把他當作「萬事通」的電話,每天得接上許多通,但沈德茂不以為苦。

在沈德茂眼中理想的五結鄉,是擁有宜居宜室的生活環境,是讓需要的人都能獲得協助、是讓鄉里間充滿正向溫暖,因此,他堅持要做充分的溝通、正向的互動,積極面對問題並妥善處理。

「我們透過溝通、了解問題,才是解決的第一步。在各項服務和建設上,希望鄉公所能成為鄉民的關懷和依靠,讓大家都能以五結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