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宜蘭市新興路的「韓風堂」,是價格親民用料實在的韓式料理,不分平日周末均可見其人潮。到訪的饕客除了享受美食,多半會把目光停留在門口的鐵籠,裡頭是幾隻安睡的狗,另一頭是蜷縮成一團的貓,店內櫃台底下偶爾還會出現帶領養的貓崽--這不是一間寵物餐廳。共同經營者瑞,指著某一隻,說:「這隻YoYo是我們去年在頭城救的,當時她的背上整片都是傷口,到醫院的時候看到醫生正在把她身上的蛆一隻一隻拔下來……」一面受訪一面整理故事的開端,講述如何走上動物救援這條路。
餐廳是Tiger與瑞共同經營,每周固定有幾天中午不營業,他們到海邊、山上倒放飼料給流浪狗,而這些地點,多是飼主選擇棄狗的「熱門地段」。「有時會看到陌生的狗到附近徘徊,就知道又有人把狗丟掉了。」Tiger一邊說,一邊撫摸身上的貓崽,那是前幾天救援來的寄養小貓,對方提供醫藥費與奶粉,請他們照顧暫養。瑞說:「我們原本什麼都不懂,連貓咪需要結紮都不知道。」其實他們原先與一般的家庭並無不同,家裡只養了一隻貓(「叫做泡菜,也是領養的。」瑞補充)。現在呢?他們人不只每周固定展開救援行動,照顧流浪狗,還租了一間房,裡頭養了整整26隻貓。
這一切倒底怎麼開始的?瑞回想了一回兒,故事要從兩件事情說起:一個每天固定在店門口出現「鬼鬼祟祟」的女生,以及從天而降的小貓崽。
「大概是2015年開始吧?我們發現有一個女生每天固定會出現在我們店前面。」瑞說。到底是先看到店前面出現了一大批流浪貓?還是先發現一位年輕的女生每日固定放飼料在那兒?兩者順序已記不太清楚了。總之女子總是在同一個地點倒飼料,又害怕被發現,瑞接著說:「我走過去想問她在幹嘛,結果她立刻跑走,隔天我就先到那裏守株待兔。」
他們稱那位女子為蔣小姐,她總是快閃的原因是怕被周邊的店家罵──這是許多動物救援者的無奈──瑞說有次他帶著罐頭去河濱公園餵貓,附近一個阿姨無端走過來,開始破口大罵,大意是:「為什麼要在這裡餵貓?為什麼不帶回去養?」說完,便拿周遭的容器朝他扔擲。
何以要在原地餵食?對這個問題,瑞鮮少有機會能夠向情緒激動的民眾解釋,「因為我們要降低貓狗對我們警戒心,這樣才能帶他們去結紮。」以為不餵養貓狗就會自行餓死的想法是錯誤的,特別是貓咪,繁殖力驚人,警覺心亦高得嚇人,倘若放任不管,最後只會有兩個結果:更多的流浪貓出現,或者更大範圍的撲殺行動。「我很想讓他們知道,如果你們不喜歡貓,就更要讓我們餵,讓貓相信人類,我們才可以帶他們去結紮。」
人類有時善良,有時冷漠,有時既善良且冷漠。瑞與Tiger因認識蔣小姐而開啟他們的貓狗救援之路,開始跟著她到山間、海邊餵食動物。店外的四隻大狗,皆是領養、救援回來的。瑞指一隻深咖啡色的大狗,名為Jungle。「像是她啊,是有一天我出門去買午餐,就在宜蘭東港路那裡,看到有人叫說:『有小狗在跑來跑去、好危險、怎麼辦』?」瑞說:「很多人在路上喊,可是沒有一個人有動作……。」瑞猶豫了幾秒鐘,一把從混亂的車潮中將小狗抱起,與午餐一同拎回家,打開門向Tiger說:「我帶了一隻狗回來唷。」
瑞與Tiger經常為了救援與否而爭執,一方面他們能力有限,兩人不倚靠募款全憑店內收入獨立救援,目前負荷量已達極限;二方面卻總是想盡辦法讓每一隻有緣相遇的貓狗有個安棲之處。生活總是在兩者之間權衡,更別提他們還有一貓屋,裡頭養了整整26流浪貓。
本新聞旨在傳達動保救援的環境艱困。韓風堂不倚靠募款,單純仰賴店內營收的私人救援行動,現已達負荷。他們表示十分願意提供照護建議指南,但請勿擅自將流浪貓狗放置店門口。無論是養育或者救援的責人都須妥善衡量自己的經濟與生活狀況,切莫讓善舉成為他人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