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市公所與五穀廟(神農廟)將於元宵節當天舉行「鞭春牛」儀式,現場邀請民眾搓元宵、猜燈謎,並於特定時段發送1000份平安五穀米,除此之外,活動更大陣仗地找出貨真價實的農耕水牛,預計由江聰淵市長帶領,用神鞭象徵性鞭春牛三下,以召告世人元宵過後應各就各位,在工作崗位努力不懈。不過,「鞭春牛」的傳統起源於何?現場的這頭巨牛又是從哪兒運過來的呢?這些問題都讓壯圍的「牛頭司」來解惑吧!
現駐點於壯圍的「牛頭司-耕牛小學堂」,是「台灣耕牛文化協會」的據點。一群人本持著對於牛的熱情,希望舊時農村文化的智慧能不被遺忘,是以成立此協會。
於「鞭春牛」活動現場的水牛--「牛王」,正是他們牛圈中的其中一頭。「『牛王』是牛群裡最兇的牛之一,不過也最穩定、不怕生。有些生性靦腆又比較敏感的牛,不適合帶去人潮密集處辦活動,比較會出現在教育現場扮演與小朋友互動的親近角色」協會裡的兩個年輕成員(育婷與勁凱)你一言我一語,介紹每一隻牛不同的個性與脾氣。
台灣耕牛文化協會的理事長沈國源說:「我外公是牛販,我的舅舅也是從小就看他父親養牛、教牛。」農村時代的人,恐怕想都沒想過有一天牛會從生活中徹底消失吧?「其實就連我小的時候,都不太常見到牛了」沈國源進一步補充道:「但我舅舅不一樣,他們那個年代的人與牛密不可分,彼此是工作夥伴,更是親密家人。」直到機器開始取代獸力,工業導向的發展取代了農村社會,牛對於台灣的意義慢慢淪為食用的肉牛以及乳牛,純粹耕種的牛隻在台灣幾乎不復存在。
此協會目的正是把即將消失的農村文化、人與牛之間的情感連接起來,帶領現代人學習舊時社會的耕牛文化,進一步創造人與環境的和諧的共生關係。
「你可能會問現在學這個幹嘛?我們當然不是說要讓台灣恢復以前牛耕的文化,所以協會最重要的不是強調牛的生產效率,而是透過牛帶給現代人一些環境教育及生命教育的反思,但如果真的牛走進了農田,還是會有他的意義存在。例如讓後人了解昔日農業社會景象,光是這點就有很深的文化價值。如果讓牛跟機器比耕田,牛是不可能贏的,但如果只討論效率,也會看不見很多東西。」沈國源站在牛棚裡,一邊看著牛群進出、散步,一面從容地說著。
隨著時代變遷,過去許多與牛相關的俗語、節日也逐漸消失,協會成員笑著說,過去是「甘願做牛,毋驚無犁通拖」,現在則是即便「甘願做牛」卻也「無犁通拖」。語畢,眾人都笑了,笑聲裡有些戲謔、也有些無奈。
成員的年齡層分布不一,從二十來歲到五、六十歲都有,被問及何以加入台灣耕牛文化協會,是因為小時候都有與牛一起生活的記憶嗎?大部分的成員都搖搖頭,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直到有人開口:「若真要說我們的共通點,就是接觸牛以後,對牠們產生了無法分割的情感吧。」此言一出,眾人領首,好像心頭都閃過自己最鍾愛的那頭牛。
「這次市公所找上我們,純屬巧合,不過也剛好是我們真的想做的事。」沈國源指的是元宵節於五穀廟舉辦的「鞭春牛」儀式。此儀式由來已久,他解釋:「農業社會大部分人的習慣是從除夕開始到元宵左右都不耕田,久久沒工作,牛跟人一樣都有惰性,如果第一次偷懶沒有制止,接下來牠要發懶就會控制不住了,所以要象徵性地鞭打一下,讓牠知道該工作囉!對執政者來說,也是藉此動作來提醒眾人工作該上軌道了。」
位於壯圍的牛頭司正逐步壯大自我,不定期舉辦講座、導覽介紹,未來也將於據點內布置展覽,供民眾觀賞學習,使耕牛文化予以更多人知道。仔細想想,這還真是件傻事,明明收入微薄,這群人依然在能力範圍內持續救援老農無力照顧的耕牛「嗯……真的是沒辦法賺什麼錢,而且養育牛的開銷又很大。妳剛剛問我們怎麼撐過來的,大概就是像妳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吧?」勁凱說完,桌邊一夥人又笑了,延續方才的氣氛,不停互開彼此玩笑。他們說這叫做苦中作樂,看起來憨傻憨傻,然而走向牛棚時,所有人的眼神裡又同時浮出溫柔的流光。
也許,把他們視為「文化傳承者」實在太過嚴肅了,大概還是勁凱說的更貼切:「不是有聽過人家說什麼『被神選中的子民』嗎?那我們大概就是被牛選中的子民吧。上輩子欠太多『牛債』了。」大夥兒跟著笑鬧,卻笑得像是欠牛債是他們生命中數一數二美好的事。
台灣耕牛文化協會
宜蘭市「鞭春牛」活動
時間:2020年2月8日(六)9:30-22:00
地點:宜蘭五穀廟(宜蘭縣宜蘭市神農路二段16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