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莊沛儀/專題報導﹞華人地區因為競爭激烈,所以教育方式常多數嚴謹,卻也為人詬病。但如今,這些問題終於被注意和重視!宜蘭市立幼兒園近來舉行一個禮拜的「慈幼周」,除了因應即將到來的母親節,透過展示寶貝們作品,拉近親子間的關係和互動外,更多的是,一窺他們天馬行空的創造力,和從錯誤中改進的靈敏應變能力。
事實上,本社記者昨天走訪時,驚訝不見以往大家整齊劃一「排排坐」、拼命學著銜接小一課程,甚至過之的情況,反看到小小教室被分包括益智、創造和美術等好幾個區域,小朋友們則沉浸在自己有興趣的小天地中,任由想像、邏輯和領導等能力破繭、茁壯。
值得一提的是,當老師林素華在介紹孩子們作品時,竟僅是簡單介紹當時創作主題,和如何寓教於樂,但這並不是老師不懂、不在乎,而是「小小創造者」們各個能言善道,爭先恐後解說從構想藍圖到成品的的經過。
明明是同樣的塑膠花片組模型課題,但每個人的第一步都不相同,如有些小朋友是邊想邊做的「靈感型」,有的則是先畫好草圖,再一步步完成的「計畫型」,當然也少不了「合作型」。
其中,兩個小朋友一同拼裝的戰鬥機栩栩如生,被問「有沒有吵架、生氣」時,他們不僅搖頭,還異口同聲表示:「若是失敗了,就聽聽另一個人的話。」年紀雖小,卻早懂得與人相處、共識間,應有的謙卑態度,實在不簡單。
由於世代不同於往,因此林素華也自曝,常被小朋友嚇到,例如4、5歲的孩子們在用積木組裝陀螺時,竟會找出積木較圓滑的部分當軸心,讓其順利旋轉,對於命名更是有一套,取出超拉風的「閃電水龍捲」、「超級防禦」和「彩虹假面」等詞,讓林素華不禁感嘆:「這個年紀小朋友的詞彙竟然這麼豐富,也代表他們對文字的理解與組織的能力提升。」
雖然園方教學方式較傾向國外的自由發展,卻也強調,「畢竟目前這樣的教育仍不普及」,在擔心孩子落後他人太多情況下,依舊會安排相關的基礎課程。
不過,這恰好吻合英國廣播媒體《BBC》曾拍過部紀錄片《中國式教學》中,透過比較中、西教育方式的孰優孰劣,最後的結論,當然是各有優缺點。雖然宜蘭校方和家長不知是看出端倪,還是無意為之,卻已在慢慢中和兩者優點,培育全能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