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自107年開始推動國土生態綠網計畫以來,為了實踐保育與生產地景可以兼容的策略,陸續在宜蘭縣與新南田董米、五十二甲蚌蚌米、喜嫁園合作,也在新北市於石門阿里磅生態農場、三芝三板橋老農合作,不但有效維持原來的生產產能,在休耕期間,也能維持保育標的物種的棲息。

(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自107年開始推動國土生態綠網計畫|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 提供)

考量近年來,各式各樣的有機、友善農業的補助或綠色環境給付辦法陸續推出,降低了許多投入的風險,宜蘭縣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入農業生產,為了吸引更多的青農或農民一起投入這樣的保育型生產,以求快速擴大、增加保育型生產地景範圍,因此委託國立宜蘭大學開辦這場工作坊,並邀請了6個保育型農業生產者,包括:貢寮和禾米、苗栗田鱉米、富興生態農場、蚌蚌米、月見學習農園,及新南田董米等負責人或實務操作者,分享創辦迄今所遭遇的辛苦與困難。讓第一線參與實務的工作者有交流的平台,也為有意投入保育型農業的後進揭露更清楚的未來。

(林務局委託國立宜蘭大學開辦這場工作坊,並邀請了6個保育型農業生產者|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 提供)

身為宜蘭在地的生態農夫代表—林哲安無私地分享他因不捨家鄉的水田變成一棟棟的房子,讓遠從西伯利亞飛來的冬候鳥沒有度冬棲息的環境。因此投入田董米的創業,希望透過產銷模式的改變來誘導合作農民一起投入保育水鳥。然而,當年這是一場沒人知道後果的超大型保育實驗,而他卻一無反顧地投入自己的身家。

然而,創業初期囿於資金、時間有限,因此即使心中急著想要擴大參與面積,但力不從心。直到2016年,羅東林管處為了推動東北區國土生態綠網計畫,前來洽談合作,因為雙方理念契合,再加上政府資源的投入,讓他可以和更多農民洽談合作,並得以聘僱人力進行較科學化的調查,更細緻的調查資料處理。甚至今年,因為認同羅東處勾勒的「蘭陽平原候鳥遷徙廊道」藍圖,願意走出新南村,用自己的經驗和羅東處合作推動藍圖的實踐。

(羅東林區管理處打造「蘭陽平原候鳥遷徙生態廊道」願景圖。|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 提供)

而來自苗栗的田鱉米田間操作員—王正安則分享,2012年,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因為執行國道高速公路局委託的生態研究計畫,意外於埤塘邊發現印度大田鱉在照顧卵塊。為了保育這種日益稀少的水生昆蟲,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興起了與在地農民合作保存農業生產所需的埤塘、圳路及不用藥的農田環境。剛開始是向農民認購部分,次年則依土地面積契作,鼓勵農民不使用農藥與化肥,種植友善生態與環境的稻米;引入穀東制度,建立穩定參與並支持農事的夥伴關係;甚至發展環境教育遊程,讓民眾有機會從田間體驗了解生態系所提供的文化服務。

(正因為有這些憑著一股保育熱情投入的農民們,方能展現出農地之於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價值|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 提供)

近期,考量在地農民的年齡偏大,為傳承在地因氣候、風土所發展出來的適切農法,更試著引入「田間協作員、管理員」的駐田實地工作人員機制。在老農的指導下,也開始復耕毗鄰的廢耕田,並挖掘新的埤塘,希望擴大延伸大田鱉的棲地環境。根據王正安近三年的觀察評估,無論氣候與環境如何變化,這樣的棲地營造的確能夠維持大田鱉穩定的繁殖。

正因為有這些憑著一股保育熱情投入的農民們,讓原本從事農業生產的農地,不僅保持農業生產的功能,更展現出農地之於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價值。相信這樣點點滴滴的累積與串聯,一定能逐漸編織成一張綿密的國土生態綠網,讓許許多多的保育類生物能夠悠遊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