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作為歌仔戲的故鄉,於1992年成立的蘭陽戲劇團,是隸屬宜蘭縣政府文化局的公立歌仔戲劇團,演出足跡遍布海內外,也是將台灣傳統戲劇文化推向國際的重要藝術資產。

2019年蘭陽戲劇團的生存狀態面臨危機,乃因政府無預警刪減千萬預算,雖說最後在各界文化人士的力挺之下,追加1180萬元的預算通過,團隊暫時不必解散,但一年千萬預算對於20人團隊的歌仔戲班其實是杯水車薪,僅能勉強讓團隊維持營運狀態,卻難以使蘭陽戲劇團有所發展突破,團內眾人依然苦撐待變。團隊的執行總監暨編導的蔣建元站出來說話:「外界可能只看得到我們在台上演出,但是讓一個演員、一個團隊真正準備好到可以登台,這之間要耗費的心力與資源難以計算。」

(正前方為蔣建元,團隊的執行總監暨編導|蘭陽戲劇團 提供)

 

(外台演出實況|蘭陽戲劇團 提供)

「蘭陽戲劇團當初成立的宗旨,就是培養歌仔戲人才。『傳承』是戲劇團重要的指標,不只歌仔戲,還有北管的傳承工作,這也是何以我們不稱之為『蘭陽歌仔戲團』而是『蘭陽戲劇團』的原因,更正確來說,我們傳承的是整個宜蘭傳統的文化。」講到這裡,蔣建元停頓一會兒,問:「為了傳承,團隊需不需要有新血注入?而新加入的人,有沒有可能全都是武功高強?因此我們需要做教學工作,還需要……」蔣建之隨意丟了幾十項表演前的前置工作,全是得花費時間、財力堆出來才能夠看見成果。

(演出前蔣導演與團隊排練實景|蘭陽戲劇團 提供)

他的言下之意其實是在破除民間對於歌仔戲團的誤解,尤其是認定團隊只會口廟口酬神演出、搭建戲棚,且猜測這一趟下來的花費不過萬把塊。但是戲劇團背後存在的是20多人的團隊組織,經費是砸在教育、公演、創新企劃……等等循環上。

(蔣導演與文武場|蘭陽戲劇團 提供)

「就算教育、創新這塊都不提好了,我們一齣新戲從編劇、導演、演員、音樂設計、樂隊……等五大基本要素,樣樣都要經費。」蔣建元的語氣不慍不火接著道:「演員最重要的養分就是表演經驗,倘若不表演就無法提升自己的技藝,但若一提到表演零零總總又是各種開銷。」回到那句老生常談:錢不是萬能,沒有錢卻萬萬不能。每一個動作背後都是涵蓋龐大的資源系統,牽一髮而動全身。換句話說,每一個環節都是讓傳統文化能否深根的關鍵,講得更直白一點:我們需要一個形式化的、只在政令或者縣內活動宣傳時跑跑龍套的戲班;或者要的是底蘊深厚、擁有無限潛力且能源源不絕產出能量的團隊?

(周公法鬥桃花女劇照2|蘭陽戲劇團 提供)

與隸屬中央的團隊相比,同樣以傳承傳統文化為己任的蘭陽戲劇團,所擁有的經費資源連十分之一都不到。在這樣的窘境之下,團隊又因「排公條款」無法申請任何補助,「我們條件不符合任何規章,因為我們已經隸屬縣政府了,所以一切政府發布的獎補助規定,全都與我們有所衝突。」而這衝突,現已逼迫部分團隊演員出走自立為團,培育接班人的計畫尚未完整落實,後起之秀就因生存困境得出家,處境委實艱困。

(樊江關劇照|蘭陽戲劇團 提供)

蘭陽戲劇團的困境不是某一年的經費預算通過便得以安身,傳統文化仰賴的是良好的教育循環系統,於團隊而言,縣政府文化局每一年的刪減或者追回經費都攸關整團未來的動向。

團隊的未來攸關的不僅是一己的生存問題,也是原生於宜蘭的戲劇能否得到家鄉支持、能否茁壯發展的重要指標。

(後臺一景|蘭陽戲劇團 提供)